中國銀河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、業務總監吳國舫在參加由中國資本市場五十人論壇(智庫)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戰略轉型及產品創新研討會時表示,為什么證券交易市場出現這么多復雜的情況?將近三十年來反復循環調整,還是因為我們基礎信用的規范沒有形成,沒有形成敬畏法治、按規則辦事的習慣。把區域股權市場建設好,把本地資本市場發展起來,是形成規范治理的必經階段。企業只有打造信用基礎,才有可能走向高層次市場;資本市場夯實基礎,才能行穩致遠。
以下根據現場實錄整理:
近期,證監會對資本市場整體施策,多措并舉、切實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,是非常對路的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,那么就要先把股本做大,把分母做大,再同比例把分子做大。因此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降成本,也明確要求發展資本市場。證監會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金融工作的指示,近期啟動一系列改革,不再僅限于規范IPO、發行、定價等具體工作,也不再回到通過控制行政許可節奏來調控市場規模的老路,而是貫徹規范、透明、開放的原則,全局著眼、整體施策、夯實基礎,同步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。繼科創板注冊制之后,創業板和三板也要改革,并購重組政策放松,上市公司分拆上市政策已發布,再融資政策也已經在征求意見。最近易主席到浙江做區域市場調研,特別強調要引導長期資金進入、把四板市場發展起來。
我們談資本市場改革往往從教科書出發,談及美國、歐洲、日本,其實簡單的類比和借鑒存在很大的問題。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中,中國是個極復雜的大國,美國也很大,但是在幅員、人口、企業和區域等方面與中國的差異極大,更重要的是社會文化和國家治理體制方面的深層次差異。仍以美國為例,美國是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,而中國歷史長期以來農耕文明主導,市場經濟文化相當淡;美國是聯邦制國家,而中國是大一統的單一制國家。中國40年的高速發展過程中,每個市委書記、市長不僅是作為政府管理者,而且像董事長和CEO在做事,每個城市,每個行政單位都是一個經營單元,本身有利益,有和中央政府的博弈。所以我們存在政府配合“包裝”上市的問題,也存在退市難的問題。這些問題,在美國、歐洲、日本的經驗中是找不到現成答案的。
但是全球資本市場有一條是相通的,就是只有基礎夯實,才能行穩致遠。為什么我們的市場中有這么多復雜的情況,為什么將近三十年來反復調來調去,很多問題一直沒有解決?歸根到底還是我們的基礎信用沒有形成,基礎的規范沒有形成,沒有形成按規則辦事的行為模式。比如說區域市場,為什么企業不愿意去?新三板開始有1萬多家,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少?有一個重要原因,只要你掛牌、公開透明,就納稅多,不透明就容易偷稅漏稅。上市公司也是這個問題,由于它上市了,監管嚴了,稅收成本就高了,這就是所謂的改制成本,按理說一個正常的企業,不管改制不改制,都是要納稅的,沒有額外的成本問題。解決這個問題,就要積累、打造信用基礎,同時梳理、優化整個稅制執法環境。這就是我們的環境,必須得系統治理。
區域股權市場是小企業積累信用的基礎。目前情況下,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,尤其是一般的小企業沒法獲取融資,銀行貸款不可能,私募股權投資也不會去投,為什么?因為初創期的企業,尤其是小企業,是沒有社會信用的,只有當信用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,才有了社會信用。沒有社會信用之前,你就應該用自己的錢做生意,別人憑什么給你錢做?那么如何積累社會信用呢?股權是基礎,大家信任你,分享你的股權,然后到積累一定規模才有信用,才有可能申請貸款,這是市場規律。小企業,國家無論怎么鼓勵甚至強制哪個銀行貸款,都是推不下去的。那么信用怎么積累?從哪里開始呢?就是區域市場。資本市場的發展很有意思,小企業真正要發展、要融資一定是從熟人社會開始,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有走到陌生人社會、高層次市場去融資的需要和可能。早期融資階段,應當允許員工集資、找熟人融資,可以保本保底,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允許作出靈活的約定,以積累信用。當地企業有融資需求,本地社會資金也有投資的需要,四板市場能夠實現資金與資產之間快捷、高效、低成本的匹配與對接,這是四板市場發展的基礎,但我們之前一直不夠重視。小平同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,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將長期處于初級階段,我們要踏踏實實把初級階段的事情辦好。相應的,資本市場的發展也必然有一個初級階段、初級形態的概念,區域股權市場就是我們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繞不過去的初級形態,也是與初創期、成長期小企業的需求最為匹配、不可或缺的市場形式。
小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的問題,從根本上講也是市場體系、市場制度的問題。1994年公司法出臺,只規定了普通股,給類別股留出了空間,但國務院未及時制定實施辦法。2014年才出現優先股,而且只允許上市公司發。這個法律制度規范的結果是什么呢?就是不允許民間股權融資自由的約定。1998年證監會和證券委合并之后,把地方柜臺市場都取締了,就變成全國只有兩個交易所可以融資,后來又多了一個新三板,還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,沒有為各類企業提供差別化、分層次的融資空間,這是由制度缺陷導致的市場體系缺陷。在我看來,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,把資本市場做好,就必須把區域市場發展好,必須發展縣域經濟融資,讓熟人之間投融資。很多大規模的、全國性的造假和經濟犯罪,包括P2P,本地往往都知道他在騙人,但是因為全國信用系統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,外地人弄不清底細,直到在全國范圍內釀成上千億、上萬億損失之后,政府才開始治理。這是我們整個治理體系的問題。相反的,區域市場服務本地企業,深深植根、融入本地經濟生態,不太可能發生因為信息不對稱,企業在家門口騙人的情況,彌補了當前市場體系的不足。小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的問題,也是整個金融體系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問題。目前,我們大量金融資源集中在銀行,但到不了實體經濟,銀行的利潤在于存貸款的利率差。如果不擠壓這個利差,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。一邊是實體經濟融資難,一邊是上市銀行盈利多,其利潤遠超過其他上市公司。那么我們思考一個問題,銀行的利潤來自于哪里?我們都知道,資管新規的出臺對金融業生態影響巨大,銀保監會、央行近期也在研究,要進一步規范銀行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。銀行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,本質上往往就是表內變表外、加價的貸款。為了保持保底收益率、轉移風險,企業要付出比貸款更高的代價。這一部分的銀行“利潤”和理財收益,最終還是由實體經濟來買單。
那么企業的融資難到什么程度呢?我現在做投行實務,感受特別深。一方面是央企。前幾天一個央企發行債券,我們去招標,如果你要入圍招投標,必須承諾買我的債,如果不買,就不讓你進來,這是第一。第二,發行的時候反復壓利率,一直博弈。你既要承做還要低價買,這就變成你如果不做,就上不了規模;但你如果不低價買,就沒有機會做。而另一方面,民營企業基本上大家不敢做,誰做誰就擔著巨大的風險。這樣就逐漸形成了惡性循環的格局,沒有系統的治理,單方面突圍很難走出來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國家治理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,如果沒有系統的治理,僅僅靠微觀的監管與規范是做不好的,這是很現實的問題。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,多層資本市場的建設尤其重要。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,當務之急是要把區域市場發展好,補上資本市場發展初級形態的這一課、補齊短板。建設區域市場就是發展本地資本市場,目標是服務本地企業。整個金融體系歷來是全國性銀行把中西部資金吸到東部,資本市場也把中西部資金吸到東部。如何破解這個虹吸效應?中西部怎么發展起來?第一就是要把本地資金留在本地,把本地資本市場發展好。其次是促進規矩的形成,形成規范治理,打造信用基礎,才有可能走向高層次、高成本的市場。而且我們一定要務實,不一定所有企業非得要成長為所謂的上市公司,能夠融資,能夠解決生產、發展的需要就行。很多地方性的企業不需要走向全國的主板市場,也承受不了過高成本,只要低成本的區域市場就能夠滿足需要。什么樣的企業,在什么發展階段,用什么樣的市場,我們市場體系要匹配。對于地方的中小企業,區域股權市場就足夠滿足他們融資需求、積累信用基礎的需要,同時也為一部分企業將來走向更高層級的市場創造了條件。四板市場的信息披露也能夠為私募投資機構提供便利,降低盡調成本和投資風險,提高投融資效率。企業在四板市場掛牌本身是一個走向規范、公開、透明的過程,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市場監管、稅收征管成本,并為全國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總之,四板市場的發展將會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,大有可為。